English

天下第一桥

1999-05-06 来源:光明日报 ■齐志文 任乐云 我有话说

站在享有“天下第一桥”美誉的赵州桥上,心中涌起的是崇敬、赞叹和惊讶。距今约1400多年的赵州石桥,历经洪水冲击、地震、车辆重压、兵燹之祸,风摧雨蚀,仍然容貌未改,轻盈地横跨在河上,造福着子孙后代。

一孔石拱独跨河,飞凌一水之上,非常雄伟、壮观,桥长64.40米,全部用石料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弧拱长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小桥洞,挖空桥肩,增加了排水面积。平时河水从大桥洞下流过,夏秋洪水突发,四个小洞又可以宣泄。1917年,赵州一带普降暴雨,七个昼夜,赵州桥饮尽恶水,昂然屹立。1963年罕见的特大暴雨期间,洪水淹了较低的小拱,也浸及较高的小拱,洪水又从四个小拱流过。正如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描述的那样:“两涯嵌四穴,盖以杀怒水之荡突。”

李春总结两汉以来中国的建桥经验,大胆革新一改笨重的半圆形实腹拱,创造单孔割圆式敞肩石拱桥,此举成为世界桥梁史的首创和始祖。

这种设计,符合科学原理,是建桥史上的进步和创举。桥肩敞开,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不容易被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据估算节省的石料,相当桥身自重的1/5。四个小石拱节省的石料大大减少对桥面和地基的垂直压力及水流平推力,增加了石桥的安全系数,延长了赵州桥的寿命。

李春设计赵州桥的桥身为单孔,跨度大而弧形平缓,利于水陆交通。中国石拱桥一般为半圆形拱桥,拱圈高耸桥,面坡度大,桥下船能通航,而桥上车辆通行困难。李春匠师认为造坡度平坦的桥比较适宜。因为中国北方平原广袤,以陆路交通为主,多用大板车和骡马大车运输物资。他采用圆弧拱形,像一张弓。大桥高度小于跨度,矢跨之比为1:5,通常比例为1:2,还采用低的拱脚,大大减低了坡度。拱脚处至拱顶填石逐渐减薄,减轻桥身自重,又使桥的坡度趋缓。既便于车马行人上下通行,又便于桥下行船。

赵州桥建造过程,主拱和四个小拱都以纵向并列式施工。拱圈厚度尺寸一致,而拱石的长度和厚度却不等,形成弧形桥洞,桥面用石板横向铺成,增强横向连结。纵向并列砌筑可以化整为零施工。各道拱圈独立,先后施工,修完一道,移出桥架,依次再造下一道,直至28道拱圈建成,并列为一个严密的整体。

纵向砌筑的弱点是各拱圈容易向外倾倒。为加强横向拉力,建设者用帽石铁拉杆横穿拱背,锁住拱圈。在石桥两侧各有向下延伸的钩石,勾结主拱圈。拱背上面用较宽石料交错平铺一层护拱石,使拱圈结成一体。因当时无水泥等粘结性能良好的材料,采用大型粗料拱石,全部用白灰或泥浆砌筑,提高拱圈抗压强度。赵州桥的桥栏杆间阔距离北端、南端、正中不等,两端宽中间窄,这绝不是李春计算的失误,而在造桥时,他们事先预料到纵向砌筑各拱圈之间有外倾的危险,特意缩小中间阔距,各拱圈向内收拢相聚,加强桥的抗衡力,符合科学的力学原理。桥梁专家梁思成1933年考察赵州桥时,对此举赞叹不绝。

赵州桥,是根据地名命名的。自北齐天宝二年(公元551年)改殷州为赵州,40年后建成赵郡河石桥,赵州桥名始于此。赵州大石桥,为当地人的俗称。

赵州桥建成五百多年,北宋哲宗皇帝赵北巡经赵州,观此石桥,心悦诚服,徘徊往返,赐赵州桥正名:安济桥。意思是:“利贯金石,强济天下,通济利涉,万民以福。”赵州桥从公元591年至599年建成后,在663年,桥望柱上所雕的两名狮子被高丽谍者盗去,未能修复外,基本上保持了桥的原貌。历史上唐宋明清修缮了7次。7次修葺,多为修修补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文物修复、保护工作。1953年到1958年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修整。建国后的修缮,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也是在原基础上保护性的修缮,足以说明赵州桥的坚固、结实,工程质量的优良。

六世纪末世界名建筑之一的赵州桥,1961年国务院宣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世界上现存跨度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桥,在建筑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首开“敞肩拱”的先河,被广泛借鉴和应用。比赵州桥晚700年的法国泰克河上的赛福桥已荡然无存。1883年法国在亚格河上修造的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和卢森堡修造的大石桥,比中国的赵州桥晚了1100年。

各国专家来中国考察赵州桥,更多的游人来参观,每年都有十多万。199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教授来此考察,为之折腰,亲自送来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建立的第十二块纪念碑;上面写着“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赵州桥”。

赵州桥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祖国的宝贵历史遗产。“隋匠天工落奇桥,饮尽世代洪水恶,石骨长虹映燕赵,风雨梳妆岁岁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